南方日報訊 (記者/羅銳 通訊員/劉君)惠州市惠東縣創新黨員幹部直接聯繫服務群眾的新渠道,在全縣建立了283個“局長駐村工作室”,服務團隊常態性辦公,解決村民實際問題效率更高、成效更好。惠州市惠城區設立“黨員責任崗”,通過“支部定崗、黨員認崗、公示明崗、履責在崗”,1.3萬名在職黨員幹部利用“8小時”之外的時間上崗聯繫服務群眾。
  “黨員責任崗”和“局長駐村工作室”是惠州實踐活動的一大特色。近日,惠州在制度化上再出“重招”,率先出台了《中共惠州市委關於進一步轉變作風、解決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問題的實施意見》。當解決“四風”問題與制度建設有機統一時,“服務群眾永無止境、作風建設沒有終點”就變成了聯繫服務群眾的常態實踐。
  整改新常態幹部走下去 民心升上來
  秉承“由民做主”的理念,惠州自始至終堅持開門搞活動,就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問需於民、問計於民,以更近的距離、更主動的姿態聽取基層意見。以常態化暗訪的形式走進群眾中去、最大程度獲取並定位群眾的真切需求,在惠州漸成常態。數據顯示,全市各級黨員幹部共走訪、接待基層群眾近20萬人次,收集意見建議達數萬條次,共梳理綜合群眾意見建議4937條,已完成整改落實3459條。
  異地務工人員可申請公租房是惠州一項“一視同仁”的惠民政策。然而,有異地務工人員反映,申請流程不夠優化、申請手續略顯繁瑣。市住建部門迅速進行研判,取消了“向居委會提交申請”等累贅環節,使得申請過程更加方便快捷……
  “以前遇到問題,除了找居委會就不知道該怎樣反映,現在黨員幹部‘找上門來’聽意見。”惠城區河南岸街道居民歐慶陽接受採訪時感嘆。
  服務新常態17個平臺打通“最後一公里”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對群眾而言,最盼望的是把看上去轉好的作風和好態勢延續下去,這一切基於對制度建設的理解與運用。
  “行百裡者半於九十,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走得好不好,直接關係作風轉變落不落得了地,惠民政策能不能成為老百姓的實惠。”惠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奕威認為,打通看似很近的“最後一公里”,關鍵是建立更科學、更務實的制度作為保障,使聯繫服務群眾保持在“新常態”、持續“在狀態”。
  今年5月,惠州市委出台政策,在全市範圍內部署了以“聽民聲、察民情、交民友、解民難、聚民心”為主題的“五融五聯”活動,使幹部融入群眾、機關融入基層、代表融入黨員、黨員融入百姓、為民融入服務,用制度保障瞭解決基層實際問題的常態化和長效性。今年9月,338名年輕幹部被選派到農村擔任“第一書記”,服務農村發展,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計劃未來3年內共選派1000名村黨組織“第一書記”。
  通過開展“五融五聯”,全市各級領導幹部共聯繫3200多個基層單位、5萬多名黨員群眾。“五融五聯”沒有時間限制,不會隨著教育實踐活動的結束而結束,更對黨員幹部聯繫服務群眾提出了硬性指標。
  近日,《中共惠州市委關於進一步轉變作風解決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問題的實施意見》正式出台,針對“聯繫群眾進不了家、群眾意見入不了耳、惠民利民政策落不了地、服務工作到不了位”等問題,從保障改善民生、加強基層民主法治建設、暢通訴求表達渠道、創新平臺載體等方面提出對策措施。
  服務“新常態”需要載體創新。惠州在實踐中建立完善了17個聯繫服務群眾的平臺。比如“四民主工作法”、“法制副主任”制度、“特色之家”、“社區約請”等行之有效的平臺進行了深化和提升。同時順應時代發展進行制度創新,惠城“黨員責任崗”、博羅園洲的“十包乾工作法”、惠陽的“掌上村務”、建立“惠州社情民意庫”“大督查網”等新制度不斷浮現。這些平臺一頭連著黨員幹部,另一頭連著人民群眾,成為打通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的“橋梁”。
  整治新常態制度有效整治幹部作風
  惠州自我加壓開展15項專項整治,首個方案就是《整治組織觀念淡薄、政治意識不強和“為官不為”專項行動方案》,觸及幹部責任擔當、進取意識等隱形作風問題。
  惠州還打出整治組合拳,大力治理“三公”經費過高,市“三會”、市委常委會議、市四套班子主要領導碰頭會等會議實現無紙化辦公;市領導帶頭清退辦公用房,全市共清退超標辦公用房1343間、停止和暫停建設項目8個;大力治理“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衙門習氣,取消行政審批事項59項,達到市級自行設置的許可審批事項“零許可”“零審批”;公開行政審批事項辦理法定期限和承諾期限,承諾期限比法定期限平均縮短70%;查處刁難群眾典型案例13宗。
  一系列制度清單,標志著系統完備、相互配套的制度體系在惠州正逐漸形成。而所有的制度無不指向一個目標——把作風建設引向深入、構建聯繫服務群眾的長效常態機制。  (原標題:以聯繫服務群眾“新常態” 保障作風持續“在狀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twiwj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