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生活在陝西省珍稀野生動物搶救飼情趣用品養研究中心的二郎,因屬於大熊貓秦嶺亞種,也有臉圓鼻子短的特點

  陝西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板房子保護站派出的森林資源usb清查小隊,在秦嶺腹地茂密竹林里艱難跋涉
  早在12000年以前,生息在秦嶺山中的大熊貓就和四川等地大熊貓通過遺傳分化開來——成為大熊貓家族中古老、漂亮而又珍稀的大熊貓秦嶺亞種賣房子。直到2005年才被世界公認的秦嶺大熊貓亞種,是目前大熊貓家庭中數量最少的一群,也是長久以來最不被瞭解的一群。即將公佈的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國家報告,或許能讓眾多研究者和喜愛者分享更多信息。
  7月19永慶房屋日下午2時許,華商報記者跟隨陝西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以下簡稱保護區管理局)五名野外調查人員,費力穿行在海拔2000多米的秦嶺三十擔銀梁上。
  山脊常常只有兩三米寬,人跡罕至,兩側懸崖隱沒在大樹樹梢邊。茂密的竹子讓相隔一米多的前後兩人只聞聲不見人。調查人員東森房屋半爬姿勢穿行山中,隨時要將一把竹子攬在手裡,防備突然滑落。“這有一條獸道?”走在最前面的保護區管理局副科長張衛傑,突然提醒道。前面有一堆凸起的岩石。眾人費力爬上岩石,各自摟了棵樹歇息。那條獸道是順著山脊過來,最後在這堆凸起的岩石前拐進北側竹林,貼著地面,竹子被向兩側分出三四十釐米的空當,高度有五六十釐米,看形狀穿行個大熊貓似乎合適。
  “這個維度上有大熊貓分佈,看看附近有沒有糞便?”張衛傑建議。附近地勢複雜,竹林下枯葉厚厚一層,其間足跡也無法分辨,眾人只找到幾堆麻羊子(斑羚)糞蛋。
  “難說是不是大熊貓經過,它們嗅覺很靈,都說順風500米就可以聞到人味,所以在野外很難碰到大熊貓,全國第三次、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絕大多數調查人員都沒有在野外遇上,秦嶺大熊貓很靈。”張衛傑向華商報記者解釋說,“最好別碰上,碰上了就是干擾。”
  秦嶺大熊貓像貓四川大熊貓像熊
  從遠古時代生息至今的大熊貓,被世人所熟知時間卻很短。
  “考古發現,800萬年前大熊貓的始祖始熊貓就已經出現,當時的始熊貓個頭小,成體只有現在大熊貓的一半左右。隨著進化,從食肉到雜食,再到現在以竹子為主,個體形態也漸漸固定到現在的樣子。有兩個種群,一個是大熊貓四川指名亞種(亦可稱為模式亞種),再就是大熊貓秦嶺亞種。”秦嶺四寶基地、陝西省珍稀野生動物搶救飼養中心副主任金學林博士長期致力於動物保護,對大熊貓的關註度最高。“能進化繁衍至今太艱難,經歷過第四紀大冰期的。”
  人類社會後,一直棲息在華夏大地的大熊貓,因棲息在人煙罕至的山嶺之上,所以絕少出現在古籍和詩詞等文學作品中,更別說慣用的命名。隨著近年來大熊貓研究者的考究,發現大熊貓在不同歷史階段曾有白熊、花熊等名字。1938年出版的《辭海》中,“熊貓”一條稱:“獸名,產新疆……”可見,當時的國人對大熊貓知之甚寡。
  在歷史分佈區域上,學術界一直有爭論,但截至目前的考古發現證實,北至北京周口店、南到越南和泰國區域,30多萬年前都曾有大熊貓分佈生息。大約在12000年前,進入歷史衰退期的大熊貓,在四川和陝西、甘肅三地崇山峻嶺中繁衍分化。因各自進化和基因影響,兩地域大熊貓外形現如今也很好分辨。“如果從形態學和遺傳學專業術語上區分,那就太複雜,不是專門研究很難說清。最直觀的辨別就是看臉,大熊貓秦嶺亞種更像貓,臉圓、鼻子短。四川那裡的大熊貓像熊,鼻子長。”陝西省珍稀野生動物搶救飼養中心主任靳林介紹,大熊貓秦嶺亞種也因此得到“大熊貓美人”的美譽。
  “大熊貓科學命名的模式是四川,分類上稱指名亞種。秦嶺大熊貓亞種是2005年由科學家正式命名的,只能稱秦嶺亞種。”我國著名大熊貓研究專家雍嚴格曾與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方盛國教授長期合作研究,最後通過形態學以及分子生物學方法證實,於2005年正式命名大熊貓秦嶺亞種,並獲得國際公認。
  大熊貓秦嶺亞種發現時間最晚
  “1999年6月至2002年6月的全國第三次大熊貓調查中,涉及陝西的都是秦嶺大熊貓亞種,分佈在佛坪、洋縣、周至、太白、戶縣等9個縣21個鄉的34.7864萬公頃棲息地中。不包括1.5歲以下的幼體,總計發現大熊貓野外種群273只,相比較前兩次全國普查,數字是有上升的,而且趨勢明顯。”第三次、第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技術顧問、大熊貓專家雍嚴格向華商報記者介紹說,數字增加是因為秦嶺植被保護和大熊貓棲息地之間生態恢復等多方面綜合因素積極影響的。當時的調查中,統計到的1.5歲以下大熊貓幼崽為64只。
  全國第三次大熊貓調查中,(野外)大熊貓秦嶺亞種數量在全國大熊貓中所占比例只有17%,所以更顯珍貴。“大熊貓棲息地綜合對比中,秦嶺在生態的多個方面更具優勢,所以在學術界,把秦嶺稱之為野生大熊貓最有希望生存繁衍下去的地方。”
  曾在秦嶺山間棲息繁衍萬年的大熊貓秦嶺亞種,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才被外界所知。緣由是當地一隊武裝人員進山捉特務,夜裡宿營時以為遭遇熊而誤殺了在當地被稱為花熊的大熊貓。
  1957年秋天,正在洋縣開會的岳壩鄉鄉長楊篤芳,按照縣公安局和武裝部領導的安排,回鄉組織民兵與縣裡派來的武裝人員一道進入西河地區原始森林搜山。因為此前縣裡接到有敵特飛機飛經該區域,並可能空投物資或特務的消息。搜山宿營夜裡,正做飯的眾人意外發現樹上有熊,神槍手楊篤芳操起中正步槍一槍命中,結果發現掉下來的是當地人稱為花熊的動物。夜裡眾人把花熊剝皮烤肉,花熊的皮分給了楊篤芳,後來被他做了褥子。
  1958年春,北京師範大學教師鄭光美帶學生來岳壩一帶教學實習,意外獲知花熊信息。他看過楊篤芳拿來的花熊皮褥子後有些吃驚。後來,楊篤芳返回原始森林中,找回一塊帶牙齒的下巴骨交給鄭光美。
  鄭光美帶著花熊皮和部分頭骨回到北京後,很快確認秦嶺里的花熊就是大熊貓。1964年,鄭光美等人發表文章《秦嶺南麓發現大熊貓》,正式確認秦嶺是大熊貓分佈地。
  2011年7月,大熊貓專家雍嚴格在《沉痛悼念為發現秦嶺大熊貓第一位提供標本者楊篤芳老人》的文章中說,上世紀70年代後,楊篤芳長期為大熊貓野外調查和保護出力,一直參與大熊貓保護事業。
  武則天曾贈送日本兩隻“白熊”
  秦嶺南麓對於花熊的口口相傳源於何時早已無法追溯,在歷史文獻中更少有蹤跡。“歷史上有關大熊貓的最早準確記載,或許就是咱們的大熊貓秦嶺亞種。”採訪中,省內一名大熊貓專家分析說,在確認的歷史記載中,“唐朝時,曾有兩隻白熊和70張白熊皮被贈送給日本,日本記錄的白熊已經被大熊貓專家胡錦矗考證,就是大熊貓。”
  日本《皇家年鑒》記載中介紹,唐朝武后垂拱元年(公元685年),臨朝稱制的武則天就曾送給日本天武天皇兩隻“白熊”和70張“白熊”皮。日本記載稱,武后垂拱元年九月十八日(公曆685年10月22日)上午,由唐朝宮廷衛隊和兩個馴獸人帶著的兩隻裝白熊獸籠,與回國的日本遣唐使,一起從長安出發,向東去到揚州,乘坐海船到了日本。
  “唐朝時,要從四川運來長安兩隻活的大熊貓,能不能做到呢,這個疑問很大。按理說,熊貓是珍禽異獸,我們的歷史上應該有更多記載,但現在只發現日本有記載。所以我們探討時,也傾向於這些白熊應該出自近處的秦嶺山中。”這位大熊貓專家介紹說,但因為缺乏足夠的證據銜接,所以業界只有這樣傾向性的判斷,如果有充足證據顯示這兩隻大熊貓來自秦嶺,那麼國內對秦嶺大熊貓的發現就要提前1000多年。
  “秦嶺太大,山高林密,很多區域人跡罕至,這為大熊貓提供了保護,也使得外人很少發現和瞭解它。”至於發現最晚、命名最短的大熊貓秦嶺亞種,大熊貓研究專家雍嚴格認為是秦嶺獨特的地理環境讓大熊貓可以深藏漫漫大山中。
  野生大熊貓極難遇上調查全靠糞便取樣
  按照全國第三次大熊貓調查數據,大熊貓分佈在秦嶺、岷山、邛崍山、大相嶺、小相嶺和涼山6大山系中,涉及四川、陝西和甘肅三省。在第三次和第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間隔,陝西省林業廳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的資助計劃,2006年4月在秦嶺地區全面啟動了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監測項目。來自陝西省林業廳的調查數據顯示,相比第三次全國大熊貓調查,截至2006年,秦嶺大熊貓棲息地四至均有明顯擴大:發現秦嶺大熊貓痕跡的最東點地理坐標向東擴約26公里,向南擴約4公里,向西擴約39公里,向北擴約4公里。
  2012年啟動的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中,陝西省林業廳建立了由省內外專家組成的大熊貓調查技術支持隊伍,有野外調查人員624人,大多是林業骨幹技術人員。調查分佈區相比上次調查又增加了2個縣,總計涉及省內大熊貓分佈區5市11縣範圍內的636471餘公頃山林。重點調查區域設置大熊貓調查樣線2013條,一般調查區域設置422條。
  在歷時一年半的調查中,調查人員在海拔1500米至2000米的區域內翻山越嶺,走遍了設置樣線的秦嶺大熊貓棲息地。據瞭解,調查中對相互缺少連接的各棲息地之間大熊貓走廊地帶也是十分仔細。“大熊貓走廊地帶對整個大熊貓秦嶺亞種種群繁衍關係重大,所以得下很大力氣調查。”調查組成員任先生透露說,自己還沒有聽說有人在走廊地帶發現大熊貓實體,但有的走廊區域發現大熊貓活動的證據。
  “很多歷史人為原因,導致秦嶺的大熊貓棲息地被割裂成現在的六塊,這不但影響大熊貓居群之間的交流,也縮小了大熊貓活動範圍。如果加大恢復大熊貓走廊,保護促進各個大熊貓居群之間的交流,對切實保護大熊貓意義重大。”8月1日,在西安一個大熊貓保護項目研討會上,已經退休但依舊致力於大熊貓保護的雍嚴格說。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中,他作為技術指導專家參與了前期培訓等大量工作。
  此次調查除了慣用的咬節數據統計,還新增了DNA調查,這兩項最重要的調查數據都來源於大熊貓分辨。“除非大熊貓生病或者受傷,否則野外極難遇到大熊貓,我們調查就是找大熊貓糞便,越新鮮越好。”調查組成員任先生說要在山林里找到一坨大熊貓糞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找到瞭如獲至寶。
  據專家們和調查人員介紹,踩上大熊貓糞便像踩了一腳的芒果,兩頭薄中間厚,長約十幾釐米,一坨至少有三四塊。大熊貓沒有食草動物那樣細長的腸道、複雜的胃以及發達的盲腸,消化迅速的糞便團沒有臭味,相反還有些草香味。新鮮的糞便帶些黃綠色,就像是竹屑和竹節攪和在一起。因為其中水分蒸發掉了,陳舊的則是一捏軟軟的。
  進化中大熊貓的偽拇指功能很關鍵,可以用它輕鬆握住竹莖,並利用強勁咬合力輕鬆咬食竹子。多年大熊貓研究中,科研人員發現一隻大熊貓在吃竹子時,每一口咬掉的竹節都長度一致,糞便中竹節長度也用來區別鄰近區域的不同大熊貓。“如果巢域範圍內兩坨糞便中竹節長度相差不到2毫米,就認為是一隻大熊貓留下的。”任先生介紹說,第四次大熊貓調查中,一旦發現新鮮大熊貓糞便就要用專用袋子盛裝起來,迅速提交彙集的新鮮糞便被送到北京的中科院動植物研究所實驗室,利用DNA識別技術區分不同大熊貓個體並建立各自的DNA檔案。
  “大熊貓糞便作用很大,這裡面有咬節、DNA信息,還有一些病菌信息,我們以前很多時候就是利用糞便判斷大熊貓生病沒有。”雍嚴格說,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的實驗室DNA分析工作已經結束,其中DNA數據對此次全國大熊貓統計提供了精準數據。
  第四次調查熊貓數量“很樂觀”
  在多日採訪中,有外地大熊貓專家向華商報記者透露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兩次大熊貓調查,最後公佈的數字都少於各地彙總數字之和,七十年代那次大熊貓、金絲猴調查中,各地野外大熊貓統計之和是2462只,但最後公佈的數字是1050到1150只。事後說因為統計有誤差,數字是行政主管部門發佈的。”
  對於上世紀80年代第二次全國大熊貓調查最後公佈的1114只這個數字,這位專家說,業內現在很少討論這個數字。“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大熊貓專項調查,但當時的背景是,各地森林採伐數量越來越大,一些地區調查的林業工作人員本身就是森工企業職工。大熊貓調查數量多了,就牽扯保護問題,就影響一個地區的採伐。現在我們都知道,西南一些地區當年調查時就說區域里沒有大熊貓,為的就是森林採伐不受影響,結果一些原本有大熊貓棲息的區域,隨著採伐過度就真的沒有了,現在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有關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原定於2013年末的官方發佈久久沒有進行。今年7月份在楊凌接受華商報記者採訪的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國總幹事盧思騁曾介紹說,基於與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工作的良好合作,他獲得的信息是,統計數字“很樂觀”。同時,他也認為對大熊貓等動物的保護工作還需要更多人致力其中。華商報記者從多個渠道瞭解到,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國家報告編寫工作已經結束,並有望近期公佈。其中,大熊貓秦嶺亞種數量也是國內眾多大熊貓專家和愛好者關註的,棲息地的擴大是否讓調查數字相比上次增加,也需在國家報告發佈後得到正式確認。
  (原標題:熊貓中的“大美人”(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twiwj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